鹊桥仙 · 留别

相逢一笑,又成相避,南雁归时霜透。明朝人在短亭西,看舞袖、双双行酒。
歌声此处,秋声何处,几度乱愁搔首。如何不寄一行书,有万绪、千端别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留别》是宋代诗人刘光祖创作的一首词作,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刘光祖:字德修,号潜夫,南宋诗人,其作品风格清新,以表达个人情感见长,在宋诗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多涉及自然景色、人生感慨以及友情等题材,其中尤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
  1. 诗歌原文
    相逢一笑,又成相避,南雁归时霜透。明朝人在短亭西,看舞袖、双双行酒。歌声此处,秋声何处,几度乱愁搔首弄姿。

  2. 诗歌赏析

  • 主题表达:这首诗通过描绘朋友间的欢乐与离散,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缘分无常的深刻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时刻的深刻感受。
  • 艺术手法:开篇“相逢一笑,又成相避”两句,运用对比和转折,生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聚散离合。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的认识。
  • 语言特色: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特别是“相逢一笑,又成相避”这两句,简洁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使得诗歌的艺术魅力更加显著。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作为宋词的代表之一,刘光祖的《鹊桥仙·留别》不仅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思想深度:通过对离别时刻的描述,这首诗展示了作者深邃的人生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和教育价值。
  • 艺术鉴赏:作为一首优秀的诗词作品,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鹊桥仙·留别》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离别之作,它通过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友情以及自然之美的独到见解。对于喜爱古诗词的朋友来说,它是了解宋代诗词文化、领略古典文学魅力的一个绝佳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