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深树密不见溪,但闻地底溪声回。 忽从山口渡流水,始知此溪山北来。
《过三十六洞》是郑獬创作的一首宋代诗歌。
郑獬(1022—1072)是宋朝的诗人、政治家,因其才华出众,曾于宋皇祐壬辰年科举及第。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人生经历,留下了众多传世之作。
【注释】 过三十六:经过三十六洞。 溪:水。 地底:地下。 回:指溪声在地下流动。 山口:山与山之间的缺口。 始知:才明白、知道。 北来:从北边流来。 【赏析】 “草深树密不见溪,但闻地底溪声回”,这两句诗写诗人在经过三十六洞的时候,因为草木茂盛、树木丛生,所以看不到溪水流经的景象。但是,当听到溪水的流动时,可以想象出溪流的声音在地下回响。这里的“但”字,表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丽。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分析: 过三十六洞 - “过”字表明了作者经过某地的行为或活动。 - “三十六洞”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或景区内有三十六个洞穴或景点。 苍山连环不断头 - “苍山”指的是青色的山峰,通常用来形容山的颜色是苍翠或青色。 - “连环”形容山峰连绵不断,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画面。 -
【注释】三十六:形容山多。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诗,描写作者在山上所见的景物和经历的风雨。首句写高溪水从高处泻到低处,水流湍急;次句写溪里白沙明净,映照得水底清清楚楚;第三句写夜来山上风雨大作,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溪口冲出红桃花。这三句写出了险峻的山峰、激流的水势以及山洪暴发时的壮观景象,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