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客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清泥浑。
舟人系鼓挽舟去,牛头刺地挽不行。
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
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
截断两脚不到地,半夜霹雳空杀人。
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
高田已槁下田瘦,我为滞客何足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滞客》是宋代郑獬创作的诗,全诗通过描述五月至六月间的连续降雨状况,以及随之而来的河流、天气和农民生活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和人间疾苦的深刻关注。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创作时期:郑獬是宋代的文学家,具体生平不详,但根据其诗歌内容可以推断他生活的年代大致在宋朝中期。
  • 文学成就:《滞客》作为郑獬的作品,展现了其卓越的诗歌才华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旱灾给当地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作品原文
  • 诗篇原文: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清泥浑。舟人系鼓挽舟去,牛头刺地挽不行。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截断两脚不到地,半夜霹雳空杀人。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高田已槁下田瘦,我为滞客何足言。
  • 诗意解读:这首诗通过对不雨、欲雨、断雨三个阶段的描述,生动地展示了旱情对当地社会生活的影响。从五月持续到六月的干旱使得河流变得一尺深的泥水,船夫们尝试用击鼓来吸引船只前行,却因牛头刺地也难以拉动船身前进。夜晚,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整个村庄陷入了混乱之中。
  • 情感表达:诗中不仅描写了自然现象的变化,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农民生活艰辛的关切以及对旱灾给农民带来的苦难的同情。特别是最后一句“我为滞客何足言”,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悯。
  1.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现实:《滞客》通过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真实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及人民的生活状态。这种写实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感染力。
  • 传达人文关怀:郑獬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农民苦难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他的写作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这种人文情怀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极为罕见,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可以看出《滞客》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历史的见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