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园方树盈百株,四桐晚种皆丈馀。
不缘桃李斗颜色,不为琴瑟养肌肤。
霜秋要成万叶子,他日与致丹山雏。
野人此意真不诬,凤鸟不至吾已夫。
种桐
介绍
《种桐》是明朝诗人杨宛的作品。
这首诗作在明代诗歌中独树一帜,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中的“凤栖不可再”和“我闻古良士,往往思其外”,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体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刻描绘。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种桐》主要描述了诗人在静居时种植梧桐树的场景。诗中的“桐高盈丈馀”,通过具体的数字描写了梧桐树的高度,形象地展现了梧桐的生长速度和壮观景象。梧桐不仅是高大挺拔的象征,还常常被赋予坚韧不拔的品质,如诗中所提到的“凤栖不可再”,即凤凰不会再次栖息于这棵树上,暗示着梧桐树已长成足以吸引风露的巨木。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梧桐生长环境的精心营造,也反映了他对未来可能成为琴的期待。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它更深层次地触及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本以迟凤栖,凤栖不可再”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此外,诗中的“预愁斲为琴”和“知音复谁在”等句子,揭示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的孤独感和个人价值的怀疑。这些情感和思考,使得《种桐》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的田园诗,更是一首蕴含着丰富哲理和深邃情感的文学作品。
从艺术形式上看,《种桐》采用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这种形式简洁明快,适合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诗中的意象清晰,语言简练,通过对梧桐树的描述,展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和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这种艺术表现力不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还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入思考。
《种桐》不仅是一部反映自然景观的田园诗,更是一首诗歌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这首诗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