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涪州石鱼

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
出来非共贪芳饵,奏去因同报稔年。
方客远书徒自得,牧人嘉梦合相先。
前知上瑞宜频见,帝念民饥刺史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题涪州石鱼》是宋代刘忠顺创作的作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该诗不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而且在文学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留题涪州石鱼》的作者刘忠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影响的官员。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诗歌原文:首句“七十二鳞波底镌”生动地描绘了石鱼的美丽外观,使人仿佛能够看到那光滑细腻的鳞片在波光粼粼的水底闪烁。接着,诗人通过“一衔蓂草一衔莲”等句子,将石鱼与吉祥、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寓意着希望与繁荣。
  3. 主题思想:整首诗贯穿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刘忠顺通过对石鱼这一象征性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积极期待,希望统治者能够体恤民情,使国家繁荣昌盛。
  4. 文学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刘忠顺的《留题涪州石鱼》被后人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留题涪州石鱼》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还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5. 影响评价:刘忠顺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爱好者都对这首诗进行了研究,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刘忠顺的《留题涪州石鱼》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思考的素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