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顺
刘忠顺,以明经赐第,为潭州攸县尉、江宁句容尉,改知江州德安,通判袁州,历知建昌、解、坊、邢等州军。 入为度支判官,出为夔州路转运使,徙两浙路,迁知蔡州、泉州、福州。 仁宗嘉祐六年卒,年七十五(《郧溪集》卷二一《刘公墓志铭》)。 今录诗二首。 生卒年
宋代刘忠顺《留题涪州石鱼》释义
留题涪州石鱼 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 出来非共贪芳饵,奏去因同报稔年。 方客远书徒自得,牧人嘉梦合相先。 前知上瑞宜频见,帝念民饥刺史贤。 注释: 1. 留题涪州石鱼:在涪州的石鱼上题写诗句。 2. 七十二鳞波底镌:指石鱼上有七十二个鳞片,每个鳞片都刻着文字。 3. 一衔蓂草一衔莲:指石鱼上的图案分别刻着蓂草和莲叶。 4. 出来非共贪芳饵:石鱼被人们拿出来欣赏,不是因为贪图它的美丽。
宋代刘忠顺《留题资圣寺宗己嘉遁居》释义
留题资圣寺宗己嘉遁居院幽庵更小,嘉遁称名尊。 展榻殊无地,看山别有门。 潮来供菜圃,云过隔城村。 了毕如来藏,任他风动摇。 译文: 我在资圣寺留下了一首题为《留题资圣寺》的诗。寺庙虽然幽静,但庵堂却更为小巧玲珑,我在这里居住时,自称为“嘉遁”,以示谦逊。 我展开床铺,却找不到地方落脚,只能看着窗外的山景。 潮水涨起的时候,我会去菜园帮忙,云彩飘过时,我也能透过窗户看到远处的村庄。
留题涪州石鱼
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 出来非共贪芳饵,奏去因同报稔年。 方客远书徒自得,牧人嘉梦合相先。 前知上瑞宜频见,帝念民饥刺史贤
留题资圣寺宗己嘉遁居
院幽庵更小,嘉遁称名尊。 展榻殊无地,看山别有门。 潮来供菜圃,云过隔城村。 了毕如来藏,任他风动摇。
刘忠顺
刘忠顺,以明经赐第,为潭州攸县尉、江宁句容尉,改知江州德安,通判袁州,历知建昌、解、坊、邢等州军。 入为度支判官,出为夔州路转运使,徙两浙路,迁知蔡州、泉州、福州。 仁宗嘉祐六年卒,年七十五(《郧溪集》卷二一《刘公墓志铭》)。 今录诗二首。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