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荆门

山行厌曲折,小邑正欢哗。
流水才一带,居人聚两涯。
池偏饶草木,山晚聚云霞。
郢路定未远,梦魂还到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荆门》是宋代诗人刘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对《宿荆门》的具体内容和背景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刘攽,字贡夫,号公非,是北宋著名的历史学者和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尤其是五言律诗的创作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在宋代文学史上,刘攽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宿荆门》是其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在五言律诗方面的娴熟技巧。
  1. 诗歌原文
    山行厌曲折,小邑正欢哗。
    流水才一带,居人聚两涯。
    池偏饶草木,山晚聚云霞。
    郢路定未远,梦魂还到家。

  2. 诗歌赏析

  • 结构与形式:《宿荆门》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每一联由五个字组成,共计四联共二十个字,形成了一种规整而富有节奏感的韵律。这种形式不仅符合古代诗歌的审美要求,也使得诗歌内容更加凝练、有力。
  • 意境与情感: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山水画卷。“山行厌曲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曲折之美的赞赏;“小邑正欢哗”,则描绘了小城的热闹景象。而“流水才一带,居人聚两涯”则进一步突出了乡村的自然和谐,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最后两句“郢路定未远,梦魂还到家”,则将诗人的个人感受与对家乡的思念巧妙地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宿荆门》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同样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文学的魅力,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