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翠景亭

一山篁竹间松杉,伏虎犹存居士庵。
钟磬有时闻绝壁,渔樵将晚会平潭。
薄云未解成春雨,返照偏能破夕岚。
我所思人桂林外,凭高惆怅赠双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承天寺翠景亭》是北宋诗人刘攽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作品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承天寺翠景亭的自然美景和深邃意境,表达了对自然与友人的深情怀念。

刘攽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为了解这首诗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刘攽,字贡父,一字公非,是宋代临江军新喻人。他不仅是一名进士出身的官员,还曾协助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精于史学,并有《彭城集》、《公非集》、《中山诗话》等作品传世。

在探讨《承天寺翠景亭》的创作背景时,可以注意到刘攽曾在任国子监直讲、馆阁校勘之后,因反对新法而被出知曹州。这些经历无疑给他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深刻的历史感和社会批判意识。刘攽通过描写承天寺翠景亭中的松竹、钟磬声、渔樵晚归等景象,展现了他对自然环境中和谐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承天寺翠景亭》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传统七言律诗的规范,也在内容上体现了刘攽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美学追求,这在当时文人的作品中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刘攽的《承天寺翠景亭》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宋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篇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特征,还能体会到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表达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