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是龙眠处,终无石可扛。
未应江动月,自是月移江。
本似岷山雪,今为岭表泷。
是谁惊兔杵,失却钓鱼矼。
投渚天为碎,蹲磻影忽双。
桂轮无侧匿,眼眼似窥窗。
秋景江动月移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景江动月移石》是诗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江景的宁静与月色的变幻,通过对比龙眠石和岷山雪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变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深沉的情感。
诗中“石是龙眠处,终无石可扛”两句,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叹。这里的“龙眠”指的是龙眠山,而“石”则是指传说中的神石,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流转。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透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
在“未应江动月,自是月移江”两句中,诗人通过对月亮的移动进行描写,巧妙地表达了自然现象的神奇与不可捉摸。这里的“月移江”形象地描绘了月亮在夜幕中缓缓移动,仿佛江水也跟着月亮一起移动,这种描述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诗中的“本似岷山雪,今为岭表泷”两句,诗人通过对比古代的岷山雪和现在的岭表泷,展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岷山雪代表着过去的美好,而岭表泷则是现代的象征,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
“是谁惊兔杵,失却钓鱼矼”一句,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月亮的变化比作兔子惊动后丢失的捣药杵,以及因月光变化而失去钓鱼矼的情景。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刘辰翁的《秋景江动月移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人的艺术才华和智慧。同时,这首诗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尊重历史,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