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拾遗百忧集行有感

余生行年将六十,不知何者为忧戚。
富贵不骄贫贱安,以此存心度朝夕。
往年承乏佐中书,大官羊膳供堂食。
只今赐老作编氓,衣食信天无固必。
陋巷箪瓢如素居,不管茅茨春雨湿。
门前载酒求赋诗,锦轴牙签日堆积。
在官不置负郭田,既老翻得稽古力。
毁誉都忘月旦评,姓名不上春秋笔。
朝米不烦邻僧送,暮米不烦太仓籴。
我亦一饭不忘君,文人相轻所不及。
伤哉白首杜拾遗,入蜀还秦劳辙迹。
文章盖世亦何为,妻子相看百忧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杜拾遗百忧集行有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杜甫流寓夔州,生活困顿。诗中通过描绘自己与亲友的悲喜交集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遭遇的不幸,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切。

诗中开篇即点明了杜甫的处境:“忆昨出都门,客游向江干。” 这句话透露出诗人在长安被贬谪之后,又重新踏上了前往江南的旅程。这里的“客游”不仅指身体上的漂泊,也隐含着精神上的孤独和迷茫。“忆昨”两字表明这是一次回忆往事的抒情,而“出都门”则意味着诗人曾经离开京都长安,踏上了漫长的仕途之路。

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江南的经历和感受:“艰难愧远公!” 这里提到的“难”字,反映了他在外漂泊时的艰辛生活,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友人张籍的怀念。张籍是当时的名臣,杜甫对他充满了敬仰之情。而“愧”字则是杜甫对自己未能为国尽忠的自省。

随后,诗人转入对自己与亲朋相聚时的喜悦描述:“相逢且莫推辞酒。”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异乡重逢好友时的兴奋和畅快。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艰难困苦,但能与知己共饮美酒,分享彼此的快乐,也是人生中难得的美好时光。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与亲友别离时的哀愁:“君去意踌躇,暮砧断人魂。” 这句话中的“踌躇”和“断人魂”两个词,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一方面,他为朋友的未来担忧;另一方面,他又不忍心让朋友因自己的境遇而受到影响。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诗人以深情的感慨收尾:“如何舍画图?细雨落花初。”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诗人似乎在感叹,自己如今已身陷囹圄,无法像以往那样自由自在地欣赏美景,只能在细雨纷飞、满地落花的景象中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读杜拾遗百忧集行有感》以其深情的笔触,成功地捕捉了杜甫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情感波动。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忧虑。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人格魅力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