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云待向三更吐。更是沉沉雨。眼前儿女意堪怜。不说明朝后日、说明年。
当年知道晴三鼓。便似佳期误。笑他拜月不曾圆。只是今朝北望、也凄然。
虞美人 · 其一十三壬午中秋雨后不见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其一十三壬午中秋雨后不见月》是宋代著名诗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刘辰翁通过描绘中秋节后的景象和心情,反映了作者的孤独与哀愁,同时也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旧之情。
词的上片以“湿云待向三更吐”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中秋夜雨后的朦胧景象。紧接着“更是沈沈雨”,进一步渲染了雨的沉重和连绵不绝,营造出一种凄迷、忧郁的氛围。接着,“眼前儿女意堪怜”,则透露出作者对于家人和恋人之间未能共赏明月而感到的遗憾和同情,这种情感细腻且深刻。
词的下片转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感叹。“当年知道晴三鼓,便似佳期误”,这里的“三鼓”是指古代计时法中的夜晚三更,暗示着某种重要的时刻或约定。而“佳期误”则表达了由于某些原因,期待中的相遇没有发生,反而是一种遗憾和悲哀。“笑他拜月不曾圆”,则是说因为种种原因,原本应该圆满的团圆之夜却变得残缺不全。这种表述既体现了词人对过往的留恋,也透露出现实的无奈和辛酸。
全词通过对中秋雨夜的细腻描写和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在特定时刻的内心感受和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刘辰翁通过这首词传达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体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哀愁。同时,这首词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和谐理念的一种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深刻理解。
《虞美人·其一十三壬午中秋雨后不见月》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文学作品,也是对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