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唐伯玉常卿二首

身自无安处,升州更广州。
逐教子方去,死到了翁休。
凤至虞廷喜,麟亡鲁野愁。
忧时兼悼友,白却九分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唐伯玉常卿二首》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在宋代文学的丰富画卷中,刘克庄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这组诗作不仅反映了他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也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哀悼,体现了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挽唐伯玉常卿二首》作为刘克庄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艺术成就值得深入探讨。这组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友情与时代的深刻理解。例如,“身自无安处,升州更广州”表达了一种漂泊不定的孤独感,而“凤至虞廷喜,麟亡鲁野愁”则展示了作者对于国家大事和个人命运交织的复杂情感。

诗作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如“久欲携莼鲫,呻吟去未能”一句,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及对离别之苦的无奈感受。这种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这组诗歌不仅仅是对朋友的追念,也是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一种感慨。

这组诗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成熟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隐喻人生的悲欢离合,如“凤至虞廷喜,麟亡鲁野愁”,巧妙地将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展现出作者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此外,诗中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体现了宋代诗歌的严谨美学特征。

这组诗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历史价值。通过阅读这些诗篇,不仅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还可以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例如,“言立何曾死,骚招更不应”反映出宋代文人面对国家大事时的无力感和逃避现实的心情。

《挽唐伯玉常卿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宋代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宋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