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欲携莼鲫,呻吟去未能。
甫封陶母墓,俄吊董生陵。
言立何曾死,骚招更不应。
那须论宿草,身尽泪方冰。

【注释】

  1. 挽唐伯玉常卿二首:这是诗人给友人的挽诗。唐伯玉,即唐常卿,字子高,会稽上虞人。
  2. 久欲携莼鲫:指久欲同朋友一起游山玩水。
  3. 呻吟去未能:意谓因事不能同朋友同行。
  4. 甫封陶母墓:刚刚安葬了母亲,这里用陶母墓表示母亲去世。
  5. 俄吊董生陵:不久又到董仲舒的坟墓去祭扫。
  6. 言立何曾死:说自己立身行事,从未死去。
  7. 骚招更不应:屈原被谗言所害,诗人认为不应再以屈原为例。
  8. 那须论宿草,身尽泪方冰:用不着谈论那些已故之人,自己的眼泪也应当像冰块一样凝固。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友人的悼念词。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对友人的悼念之情,溢于言表。全诗情真意切、沉痛悲凉。诗人在这首诗里,把对亡友的怀念和对世事的愤慨结合在一起,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哀伤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事未能同好友出游,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与无奈。诗人因为母亲的去世而伤心悲痛,但同时又要为母亲守孝三年,所以无法和朋友一同出游。这一句中的“呻吟”二字,既写出了诗人因病不能出行的苦楚,也表现了他内心的悲伤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的孝道观念。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哀悼和惋惜。诗人用“甫封陶母墓,俄吊董生陵”的典故,表达自己虽然立志做事,却没有做到最后就去世了,与屈原被谗言所害的情况相似。同时,诗人用“那须论宿草,身尽泪方冰”来抒发了他对逝去之人的悼念之情和自己的感慨之情。这两句中的“宿草”指的是屈原的坟墓,“身尽泪方冰”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悲痛至深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朴实而深沉,情感真实而深沉,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世事的感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