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卢母黄太孺人

太孺贤声众论推,府君经学里人师。
牛衣隐约能偕老,萤火凄凉自课儿。
畴昔黄齑曾百瓮,只今丹桂已双枝。
乌虖卢母哀荣甚,何必人题墓上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卢母黄太孺人》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背景:

  1.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其作品以诗歌为主,尤擅长五言、七言绝句及词,其诗多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2. 诗歌原文
    太孺贤声众论推,府君经学里人师。
    牛衣隐约能偕老,萤火凄凉自课儿。
    畴昔黄齑曾百瓮,只今丹桂已双枝。
    乌虖卢母哀荣甚,何必人题墓上碑。

  3. 诗句解析

  • 太孺贤声众论推:这里的“太孺”指的是卢母,表明卢母在乡里的贤良名声广为人知,被众人推崇。
  • 府君经学里人师:说明卢母不仅贤良而且学识渊博,深受邻里敬仰。
  • 牛衣隐约能偕老:描述了卢母和丈夫一起度过的艰苦岁月,但两人依然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挑战。
  • 萤火凄凉自课儿:用萤火虫比喻自己微弱的光芒,反映出诗人孤独且凄凉的生活状态。
  • 畴昔黄齑曾百瓮:指以前家里酿造的黄齑(一种发酵食品)装满了百瓮(古代容量单位),显示家庭曾经富裕。
  • 只今丹桂已双枝:现在的家宅只剩下两个桂花树,象征着家庭的衰败。
  • 乌虖卢母哀荣甚:表达了对卢母深切的哀悼与对其荣耀的高度赞扬。
  • 何必人题墓上碑:意味着卢母的名誉无需通过墓碑上的铭文来彰显。
  1. 创作背景
  • 社交关系:《挽卢母黄太孺人》的创作可能基于刘克庄与卢家可能有亲友或朋友关系,因此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他写下了这首悼念之诗。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刘克庄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也是宋代文人对于家庭、孝道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挽卢母黄太孺人》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挽诗,也是宋代文化背景下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社会的家庭观念、道德伦理以及个人与家族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