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杨浩

往前曾爱铭文嘱,老病安知拟议差。
柏下人埋将宿草,管城子秃已无花。
自惭吾匪三长史,谁误君寻五作家。
今代李邕领袖手,往来碑版不须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杨浩》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展现了刘克庄的文学才华和对时政的关注,还反映了他的个人志向与抱负。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背景:《答杨浩》的作者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刘克庄。他的创作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江湖诗派的作品以及江西诗派的影响。这些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多样,而且在风格上也各有特色,体现了他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
  2. 诗歌主题:该诗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文学志向和抱负,同时也抒发了对友人杨浩的回应与期许之情。通过这首诗,刘克庄不仅展示了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诠释,还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关注。
  3. 文学价值:作为江湖诗派的代表之一,刘克庄的诗歌在内容上多涉及时政问题和社会民生。这种关注点使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感。同时,他的诗词也体现出豪放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鲜明的个人色彩。
  4. 历史影响:杨浩的主要作品包括《论语诠解》和《孟子要义》。这两部作品不仅体现了杨浩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还为中华文化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解读,杨浩将古代智慧与现代视角相结合,使得这些经典著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5. 历史事件: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讨伐作乱的杨玄感时,曾与杨浩有交往。然而,后来因弹劾杨浩交通内臣而获罪被免。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还反映了杨浩在政治风波中的处境及他所面临的挑战。

《答杨浩》不仅是刘克庄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化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一个文人如何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和社会责任,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喜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读者来说,深入了解《答杨浩》不仅能欣赏到刘克庄的文学才华,还能更好地理解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