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游华严寺二首

堂闭厨荒藓壁颓,重寻陈迹故堪哀。
残僧远避游山屐,饥雀空窥施食台。
鬓换绝无黑丝出,樽空不见白衣来。
千林摇落秋容老,未有黄花一朵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游华严寺二首”是宋朝诗人刘克庄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古刹华严寺的怀旧之情以及对秋日美景的感慨。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刘克庄,字龙山,号后村居士,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词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兴衰更迭,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状态。
  • 文学成就:刘克庄的诗歌以豪放为主,同时兼有婉约之韵,尤以其词作著称。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 诗句一:堂闭厨荒藓壁颓,重寻陈迹故堪哀。残僧远避游山屐,饥雀空窥施食台。
  • 诗句二:鬓换绝无黑丝出,樽空不见白衣来。千林摇落秋容老,未有黄花一朵开。
  1. 诗歌赏析
  • 第一首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堂屋关闭,厨室荒芜,墙上满是苔藓,显得破败不堪。诗人重访这些遗迹,感到无比凄凉。第二句描绘了一位僧人远离人群,避开游客的鞋印,只留下空荡荡的施食台,以及饥饿的麻雀在窥视。第三句则表达了诗人自己已年迈,头发全白,昔日英俊不再,连饮酒的同伴也不见了。最后一句通过秋天的景色,展现了一种萧瑟之美,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寂寞与无奈。
  • 第二首赏析:这首诗同样从景物描写入手,开头两句描绘了寺庙中的景象:墙壁破损,苔藓覆盖,无人问津。接着写到僧人因游客离去而躲避,只有饥雀依旧在施食台上徘徊。第三句直接点明了岁月流逝,诗人已无青春年少时的黑发,第四句则是对友人的追忆,酒杯空空如也,不复当年盛况。最后一句用“千林”和“未有”来强调季节的变换与自然的凋零。
  1. 写作背景
  • 历史背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许多文人墨客借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华严寺作为当时的重要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游览和赋诗。
  • 个人经历:刘克庄本人也是一位经历过战乱和政治风波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种情感投射到他的诗词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 文学价值
  • 艺术特色:刘克庄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 文化意义:通过对华严寺等古建筑的描写,刘克庄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景观的重视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同时,他的作品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特征,如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的变化。

《九日游华严寺二首》不仅是刘克庄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宋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