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其二喜归

遣作岭头使,似戍玉门关。来时送者,举酒珍重祝身安。街畔小儿拍笑,马上是翁矍铄,头与璧俱还。何处得仙诀,发白颊犹丹。
屋茅破,篱菊瘦,架签残。老夫自计甚审,忙定不如闲。客难扬雄拓落,友笑王良来往,面汗背芒寒。再拜谢不敏,早晚乞还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克庄的《水调歌头·其二喜归》并非无法回答,而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诗。下面将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1. 作者背景:刘克庄(1187年-约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居士,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富有战斗精神,善于用词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感慨。
  2. 诗词原文
    遣作岭头使,似戍玉门关。
    来时送者,举酒珍重祝身安。
    街畔小儿拍笑,马上是翁矍铄,
    头与璧俱还。
    何处得仙诀,发白颊犹丹。
    屋茅破,篱菊瘦,架签残。
    老夫自计甚审,
  3. 诗词解析:这首诗是刘克庄在担任岭头使者期间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使命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思念。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一个老翁在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边塞生活的艰辛以及将士们的生活状态。
  4. 诗词鉴赏:在这首作品中,刘克庄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情感色彩。特别是“头上是璧俱还”一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老翁的形象,也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使命的坚定。此外,“老夫自计甚审”一句则显示了诗人对自己行为的深思熟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5.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当时刘克庄作为岭头使者前往玉门关执行任务。在边疆的生活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边塞的艰苦和将士们的不易,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他个人生活的描写,也是对整个边陲将士生活的反映。
  6. 历史意义:在历史上,刘克庄的诗歌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刘克庄的《水调歌头·其二喜归》并不是一首常见的文学作品,但它却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和鉴赏,不仅能够领略到刘克庄卓越的文学才华,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