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颇更事,打透利名关。百年扰扰于役,何异入槐安。梦里偶然得意,醒后才堪发笑,蚁穴驾车还。恰佩南柯印,仿佛毂曾丹。
客未散,日初昳,酒犹残。向来幻境安在,回首总成闲。莫问浮云起灭,且跨刚风游戏,露冷玉箫寒。寄语抱朴子,候我石楼山。
水调歌头 · 其三解印有期戏作
介绍
《水调歌头·其三解印有期戏作》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八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赴黄州途中,经过赤壁,触景生情,遂作词抒怀,借古喻今,以抒发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和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原文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上片开头写对天上明月的眷念,接着提出一个疑问:“明月几时有?”然后顺势发出直抒胸臆的慨叹:“把酒问青天。”这两句表现出东坡狂放不羁的性格。
下片开头写赏月,但又不是一般地赏月,而是借助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思索来展开对赏月活动的描写:月既高洁,人何以不如之呢?“起舞弄清影”,即影子旋转不定,舞姿翩跹。“何似”,即何如,哪里比得上。“何似在人间!”意思是说:还是不如跟人在一起好。这里表现了作者在政治打击下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过片后几句写月光照射之下,抬头仰望见月中宫殿,联想到广寒仙府,觉得月中之人也难免有聚散离合之恨。“不应”两句,进一步发挥这种想象。这几句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伤与失望的情绪。
最后二句,用神话传说中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故事,表示自己虽想一展宏愿,却又怕理想不能实现的忧虑与苦恼。
末了两句是全词的警策,它说明一切存在必有其合理、自然的一面,月亮盈亏圆缺,人事悲欢离合,都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因此,只要人们能够健康地生活下去,即使不能享受团聚的快乐,也能够拥有团圆的美好。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与人同在的心愿和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