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 其三

一个恰雷州住。一个又廉州去。名姓在金瓯。不如休。
昨日沙堤行马。今日都门飘瓦。君莫上长竿。下来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昭君怨·其三》是一首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文学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严谨工整著称,广泛涉及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1. 原文及翻译
  • 群山万壑赴荆门:形容群山连绵,万壑交错,如同千军万马奔赴荆门。
  • 生长明妃尚有村:昭君在塞外生长的地方,仍然有村庄的存在。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远嫁塞外,留下青冢,独自面对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曾经的画像中不再有昭君的容颜,她的环佩也随着月光回到了夜晚的梦境中。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年后的琵琶声仿佛是在诉说昭君的怨恨,这些情感都在乐曲中被反复讨论。
  1. 诗中意境
  • 群山万壑赴荆门:这里的群山万壑象征着自然的壮丽和历史的厚重。荆门,即今天的湖北省宜城市东北,古代的地理概念,这里不仅是通往外界的通道,也是诗人感慨自然造化和人生道路的象征。
  • 生长明妃尚有村:昭君虽然远嫁塞外,但在她的故乡仍有她的后人居住。这里的“生长”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种植,更象征着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离开了繁华的皇宫,前往遥远寒冷的塞外。她的身影在黄昏时分显得格外孤独,而青冢就是她墓冢的代称,代表了她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国家的忠诚。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曾经的画像中不再有昭君的面容,她的装饰品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些变化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体的悲剧。
  1. 创作背景
  • 昭君怨·其三的创作背景复杂而深刻。杜甫身处唐代这样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他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抱负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首诗也可能是为了表达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1. 文学价值
  • 昭君怨·其三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王昭君的哀叹,杜甫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除了上述分析外,在深入探讨和理解《昭君怨·其三》的过程中,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研究杜甫的其他作品,如《秋兴八首》《春望》等,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政治立场。
  • 考察杜甫与其他文人的交流和批评,有助于揭示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及其影响。
  • 研究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昭君怨·其三》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昭君怨·其三》是一首蕴含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