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分已高明,乐哉贤父兄。
勋名希葛亮,问学本诸程。
襟满英雄泪,琴亡手足情。
相从九泉下,何处觅三英。
端明殿学士张公挽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端明殿学士张公挽词”是一首赞美和纪念张公的挽诗。这首诗由楼钥所作,表达了对张公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仰。下面将对这首文学作品进行介绍:
- 文学背景及历史影响
- 作者与创作动机:楼钥,字务仁,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严谨的风格著称。他创作“端明殿学士张公挽词”时,可能因为对张公的深厚友情或者对其成就的高度赞赏而动笔。
- 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张公个人生平的缅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大夫阶层的评价和期望。楼钥通过对张公的描述,展现了其才德兼备、为官清廉的形象,这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楼钥在挽词中充分表达了对张公的敬爱之情,如“送别诗犹在,贻书墨尚鲜”表达了诗人对张公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其遗留作品的珍视。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如“河浒恩波远,廛间狡穴空”,通过这些意象,楼钥不仅描绘了张公的社会影响,也表达了自己对他道德风范的景仰。
- 文学价值
- 语言风格:楼钥的挽词语言简练而不失深度,体现了宋代文人的语言特色。他的用词考究,既有文雅的韵味,又不失庄重肃穆。
- 文化传承:“端明殿学士张公挽词”作为文学作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貌和社会风尚,还传达了人们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敬仰。
“端明殿学士张公挽词”作为一首充满文学价值的挽诗,不仅是对一个时代文人精神面貌的记录,也是对后世的一种精神激励。楼钥通过这首诗,向世人展示了一位杰出士大夫的风采,同时也为后人所铭记。在阅读和欣赏这一作品的同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