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董亨道八景图

钱塘怒涛天下无,谁将尺纸为新图。
贺家湖上如镜净,屡向烟波逢钓徒。
彩虹横卧吴淞上,洞庭一螺浮具区。
亦曾泛舟彭蠡湖,插立千剑名大孤。
庐山高哉不得到,历历五老联香炉。
上钟下钟夹湖口,半江清浊泾渭如。
多景雄据金焦间,夕阳微照海门山。
其馀知名不知处,赤壁但歌前后赋。
江汉至鄂始合流,黄鹤楼前鹦鹉洲。
潇湘见说青如染,道林岳麓横清秋。
我欲远游嗟暮齿,蝶梦翩翩漫千里。
但欲绝江寻越山,归老故山吾已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董亨道八景图》是宋代楼钥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钱塘怒涛天下无,谁将尺纸为新图。
    贺家湖上如镜净,屡向烟波逢钓徒。
    彩虹横卧吴淞上,洞庭一螺浮具区。
    亦曾泛舟彭蠡湖,插立千剑名大孤。
    庐山高哉不得到,历历五老联香炉。
    上钟下钟夹湖口,半江清浊泾渭如。
    多景雄据金焦间,夕阳微照海门山。
    其余知名不知处,赤壁但歌前后赋。
    江汉至鄂始合流,黄鹤楼前鹦鹉洲。
    潇湘见说青如染,道林岳麓横清秋。

  2. 作品鉴赏

  • 开篇赞叹:诗歌开篇便用“钱塘怒涛天下无”这样的句子,以极其夸张的手法来展现钱塘江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这一句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宏伟,也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景象时的震撼与敬畏。
  • 描绘景色:接下来的文字中,楼钥详细描绘了钱塘江、贺家湖、吴淞等地方的风景名胜。例如,“贺家湖上如镜净”,“洞庭一螺浮具区”,这些描绘不仅生动形象,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如画的江南水乡风光。
  • 历史人文:在赞美了自然景观之后,楼钥还提到了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地理名称,如“庐山高哉不得到”,“上钟下钟夹湖口”,这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增加了文本的历史文化价值。
  • 情感抒发:整首诗贯穿了诗人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家乡和历史的怀念。特别是最后的几句:“余欲远游嗟暮齿,蝶梦翩翩漫千里”,“但欲绝江寻越山,归老故山吾已矣”,更是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家乡深深的眷恋。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人生的思考。
  1. 创作背景
  • 楼钥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特别是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楼钥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理解。他不仅关注自然景观的外在美,更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 在《题董亨道八景图》的创作过程中,楼钥可能参考了大量的前人诗词,包括其他文人的咏叹自然景观的作品,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感悟和见解。这种创作方式使得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更在内容上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题董亨道八景图》中,楼钥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例如,“钱塘怒涛天下无”中的“怒涛”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和不可阻挡的美;“贺家湖上如镜净”则通过比喻,将湖泊比作镜子,展现出湖水的清澈透明和宁静美丽。
  • 语言风格:楼钥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善于捕捉自然景观的瞬间之美。他的诗歌既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情感,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结构布局:《题董亨道八景图》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全诗共八景,每一段都围绕一个特定的景物展开,通过描绘这一景物的特点和意义,逐步展开全文的主题。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1. 文学影响
  • 历史评价:在古代,《题董亨道八景图》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评价。《四库全书》将其列入“集部·别集类”,并在“总目”中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些评价不仅证明了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它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 后世影响: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还是在表现自然景观的主题和意境上,楼钥都给予了后人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更是成为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 文化价值:《题董亨道八景图》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题董亨道八景图》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部富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