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留题

金山碧崔嵬,我泛扁舟来。
虚阁登还下,长廊去复回。
梵刹绝顶立,僧房八面开。
波涛起蛟蜃,洞穴生风雷。
千载有高松,万古无纤埃。
葛衣惹秋云,草履黏苍苔。
孤城寒角动,片帆暮钟催。
朗吟成此章,欲返犹徘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山寺留题》是宋代诗人张栻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寺的自然景观和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多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感悟与赞美。
  2. 诗歌原文及译文:《金山寺留题》的原文如下:“长江岷山来,灌注天下半。东行近海门,勇往更弥漫。苍峦忽中流,屹立助杰观。孤根入层渊,秀色连两岸。我来最奇绝,霜月与璀璨。褰衣到绝顶,恍若上河汉。悠然发遐思,俯仰为三叹。乾坤无余藏,今古有长算。更深寂群动,树杪独鸣鹳。回头唤山僧,为记此公案。” 这首诗通过对金山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的“孤根入层渊,秀色连两岸”等句,生动地描绘了金山寺的自然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祥和的环境中,感受着山水之间的和谐共生。同时,诗人在诗句中也蕴含了对人生无常和时间流转的感慨,使得这首留题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索。
  3. 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具体年份不详。《金山寺留题》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游历金山寺的经历有关。金山寺作为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留下自己的足迹。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栻写下了这首留题之作,既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折射出他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4. 作品赏析:《金山寺留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其语言简练优美,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氛围和人们的审美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金山寺留题》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幅反映作者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的画作。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对于喜欢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思想的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