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虽高却不寒,扶杖起散腰脚顽。
昨朝阴晦忽开霁,造物变化胡可原。
休嫌出游日色薄,大胜坐听檐声潺。
百岁光阴人易老,一年时节春易阑。
但知良辰合大醉,岂羡显官乘高轩。
桃花飘零李花在,垂柳袅娜芳草繁。
谁能有药扶我足,使我郊野穷跻攀。
山公接䍠自倒著,吾发已秃久不冠。
次韵欧公残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欧公残杏》为宋代诗人滕岑的作品,是一首七言体裁的诗歌。诗中通过春日景色的描绘和自我心境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春风虽高却不寒”写出了春天的温暖,尽管春风高照,但并不寒冷。这一句不仅描写了自然气候的变化,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接着“扶杖起散腰脚顽”,诗人起身,拄着手杖散开了因久坐而僵硬的腰脚,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态度。
“昨朝阴晦忽开霁”,昨天还阴沉的天气突然放晴,这样的天气变化给人们带来惊喜,也象征了人生中意外的喜悦或转变,体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变迁的豁达心态。紧接着,“造物变化胡可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现象无法预测和控制的一种无奈感。这既是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休嫌出游日色薄”,诗人选择出游而不是闲坐家中,说明他更愿意亲身去体验生活,感受世界的美好。这种行动力和探索精神正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照。最后两句“大胜坐听檐声潺”,与开头形成对比,强调外出游赏胜过静坐室内的无聊和乏味。整首诗从春日景物的变化到人的内心感受,形成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次韵欧公残杏》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对话。它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生活中细微而美好的片段,通过自然景象映射出人生的哲理,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味到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深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