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兵道中作

八表同昏草露深,西风愁绝不成吟。
申包胥有伤时泪,南霁云无食肉心。
日月重光天与子,山河正统古犹今。
微生千里间关意,净洗妖氛待相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请兵道中作》是宋代诗人萧立之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作者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如下:“八表同昏草露深,西风愁绝不成吟。申包胥有伤时泪,南霁云无食肉心。日月重光天与子,山河正统古犹今。”
  • 译文注释:《请兵道中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忧国忧民之情。首联“八表同昏草露深,西风愁绝不成吟”以“八表”形容天下一片昏暗,草木皆湿,渲染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
  • 作品赏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宋亡之后,诗人归隐萧田,自放于诗。诗中的“申包胥有伤时泪”,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为了复国而哭倒城门三日三夜的故事;“南霁云无食肉心”则是借用了唐朝名将南霁云的事迹,他誓死不食汉天子一饭,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乱世的不满。
  • 评析与写作风格:这首诗的风格清劲奥妙,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感慨。同时,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如“草露”象征着战乱带来的荒芜,“西风”则传达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
  • 文化传承意义: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激励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1. 作者介绍
  • 生平:萧立之(1203-?),又名萧立等,字斯立,号冰崖,生于江西宁都,宋亡后归隐萧田,自放于诗。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见证了南宋的风雨变迁,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时代动荡的深刻感受。
  • 创作特点:萧立之的诗歌以清劲奥妙著称,他的作品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诗歌多取材于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1. 文学价值
  • 情感表达:萧立之在《请兵道中作》中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使得这首诗成为表达爱国情怀的经典之作。
  • 艺术成就: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色。其使用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更是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请兵道中作》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宋代的历史和文化,也能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