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三首

古今通一理,趋向自多门。
贤士玉成美,贪夫金注昏。
谁知身是患,人以道为尊。
前辈□□死,姓名千载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寓三首》是徐有贞的作品,它通过描绘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智士的命运以及自然景观的变化,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部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徐有贞(1492年—1540年),字元甫,号东阳,明代文学家、官员。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政、辞官再到归隐的过程,这一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徐有贞擅长诗歌、散文,尤以政治讽刺诗著称,其作品多表达了对时政的批评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2. 作品背景:徐有贞的《感寓三首》创作于他仕途中晚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许多文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治风波的影响。这些作品反映了徐有贞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感慨。

  3. 艺术特色:《感寓三首》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精湛的艺术表现。徐有贞在诗中巧妙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隐喻社会现象和个人感受。例如,“九月气早寒,河冰已堪渡”这一句,既描绘了季节的变化也象征着政治环境的严酷。

  4. 主题思想:《感寓三首》的主题思想深刻,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徐有贞通过对战国时代智士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以及对政治黑暗和个人遭遇的无奈。

《感寓三首》不仅体现了徐有贞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还揭示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境界。这部作品不仅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