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芳公长老归法云

水际茅亭竹下庵,清谈竟夕不知厌。
伽佗善巧何能继,经藏幽深亦许觇。
额内珠存虽本有,眼中金落复谁拈。
圆通到日如相问,为道春来米价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芳公长老归法云》是宋朝著名文学家韩维的代表作品之一,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对芳公长老的敬仰和对佛法的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韩维生活在宋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诗词盛行的年代。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文人的情感世界。
  • 作者身份:韩维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曾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翰林学士等。这些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人物和事物,这些都可能影响了他的创作。
  1. 诗歌内容
  • 开篇描绘:“水际茅亭竹下庵”,首句描绘了僧人居住的环境,清雅宁静,暗示了佛法修行的氛围。
  • 主题思想:全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对芳公长老的敬仰和对佛法的感悟。通过“伽佗善巧何能继,经藏幽深亦许觇”等诗句,展现了对智慧与真理的追求。
  • 情感表达:诗人在结尾处表达了对长老未来道路的祝愿,如“为道春来米价添”,寓意着希望长老的佛法之路能够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和生机。
  1. 艺术风格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水际”、“茅亭”、“竹下庵”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佛门圣地。
  • 语言特点:韩维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善于用词造句,使得整首诗既体现了宋代诗词的语言特色,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韵味。
  • 格律结构:从格律上看,这首诗遵循了宋代诗词的基本格式,每一句都有一定的韵脚,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节奏感。

《送芳公长老归法云》不仅是一首表达对佛教教义领悟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反映诗人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的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