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际茅亭竹下庵,清谈竟夕不知厌。
伽佗善巧何能继,经藏幽深亦许觇。
额内珠存虽本有,眼中金落复谁拈。
圆通到日如相问,为道春来米价添。

送芳公长老归法云

水际茅亭竹下庵,清谈竟夕不知厌。

伽佗善巧何能继,经藏幽深亦许觇。

额内珠存虽本有,眼中金落复谁拈。

圆通到日如相问,为道春来米价添。

注释:

  • 送芳公长老归法云:送给芳公长老回归法云山。
  • 水际茅亭:水边的草亭。
  • 竹下庵:竹荫下的小庵。
  • 清谈竟夕不知厌:整夜的清谈,让人不觉得厌烦。竟夕,即整夜。
  • 伽陀善巧:指佛教中的伽陀师子吼(一种佛音)。善巧,即善于巧妙。
  • 经藏幽深亦许觇:深藏的经书也值得一探究竟。觇,窥视,观察。
  • 额内珠:额头上的痣。
  • 眼中金:眼睛中的黑眼珠。
  • 圆通:佛教术语,意为达到圆满通达的境界。
  • 到日:到来之日。
  • 相问:询问。
  • 为道:为了修行或说法的目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对芳公长老的祝福和期望。全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芳公长老的描绘和对其归去的祝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和对佛法真谛的追求。
    首句“水际茅亭竹下庵”,描绘了送别的场景,水边、茅亭、竹下的庵,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接着,“清谈竟夕不知厌”,表达了诗人与芳公长老畅谈至深夜仍意犹未尽的情景。
    接下来的两句“伽陀善巧何能继,经藏幽深亦许觇”,赞美了芳公长老的才学和智慧。伽陀,即佛教中的伽陀师子吼,是一种佛音;善巧,即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或行动。这里,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芳公长老的才学,认为他具有高超的智慧和灵活的应对能力。
    “额内珠存虽本有,眼中金落复谁拈。”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芳公长老的祝愿和期望。他认为,尽管芳公长老的额头上有一颗痣,但他的才华和智慧却永远存在;而他的眼中黑眼珠虽然落下,但谁又能轻易地抓住它呢?这里的“复谁拈”既指谁又能够抓住它,也指谁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芳公长老的才华。
    最后两句“圆通到日如相问,为道春来米价添”,是诗人对芳公长老的祝福和期望。圆通,即圆融通达的境界;相问,即互相问询;为道,即为了修行或说法的目的。这里,诗人希望芳公长老在修行或说法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圆融通达的境界,并且希望春天来临后米价能够平稳。
    这首诗通过对芳公长老的描绘和对其归去的祝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和对佛法真谛的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事变幻无常、人心难测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