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朝请通判徐州

与君仍世接游从,造次相敦德义中。
善继家声名父子,不追时好古人风。
流光岂受长绳系,妙道才容一线通。
待得铃斋民讼简,更将此理问庞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崔朝请通判徐州》是宋代韩维的文学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品原文
    与君仍世接游从,造次相敦德义中。
    善继家声名父子,不追时好古人风。
    流光岂受长绳系,妙道才容一线通。
    待得铃斋民讼简,更将此理问庞公。

  2. 作者简介
    韩维(1027年—1098年),字持国,号南阳,北宋时期大臣、学者。原籍开封雍丘(今河南开封县)人。其兄韩绛曾任辅政大臣,因故闭门不出仕。韩维以父荫入仕。英宗朝迁同修起居注,神宗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哲宗元祐初,参与详定更革役法。

  3. 作品赏析

  • 内容解读:《送崔朝请通判徐州》表达了对友人赴任徐州的深情厚意及对其道德风范的赞美。诗中“与君仍世接游从”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和长期的交往;“造次相敦德义中”则描绘了在紧急时刻仍坚守道德的行为。
  • 思想内涵:该诗通过赞美崔朝请的德行,强调了古代圣贤的道德风范和为官为民的责任感。诗中“妙道才容一线通”暗喻着即使面对困难也要保持希望,坚持正道。
  1. 历史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人士大夫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韩维作为当时的知名学者和官员,其诗文往往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态度和社会风貌。

韩维的《送崔朝请通判徐州》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抒情诗,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作者的艺术成就,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宋代文人对于道德和责任的高度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