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施徽州二首

御史英名世罕俦,峨冠聊复渐承流。
治功要自先冯翊,大惠何妨始歙州。
野媪定知还去虎,山民从此罢赍牛。
百年善政须公继,尺一书颁愿少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施徽州二首》是宋代诗人林表民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施州(今属四川省成都市)风土人情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其美好未来的期望。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林表民,字子美,南宋福州人,以善诗文闻名,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 林表民的一生虽历经战乱和政治变迁,但他始终坚持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皂盖蚕丛去”:“皂盖”指官吏的车盖,“蚕丛”为古蜀地名,这里借指蜀州的繁华与热闹;“青祗凤历颁”:“青祗”指青翠的山峦,“凤历”指古代天文仪器,这里暗示施州地势的高峻和气候的宜人。
  1. 诗句解析与赏析
  • “雪林猿叫峡”,描述了施州峡谷中雪花飘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春院鸟啼山”,则描绘了春天时鸟儿在庭院中欢快地歌唱,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施州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 整首诗通过对施州山川、草木等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以及对于当地人民生活情景的细腻捕捉,展现了施州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片土地的情感寄托和未来的期望。
  1. 写作背景
  • 林表民在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任四川制置司参议官,后升任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公事。在此期间,他有机会深入了解施州的风土人情,并留下了这首作品。
  1. 文化意义
  • 《送施徽州二首》不仅是林表民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的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诗人对于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1. 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
  • 林表民的诗歌注重意象的创造与意境的构建,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送施徽州二首》中,他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作为载体,将施州的美景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此外,林表民还擅长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既富有哲理性又充满诗意。这种语言风格使《送施徽州二首》成为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1. 历史影响
  • 《送施徽州二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被后人传颂不衰,而且多次被选入各种文集、诗集之中。此外,这首诗也成为了研究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之一。
  1. 现代传播与评价
  • 在现代,《送施徽州二首》依然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认为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 除了学术研究之外,这首诗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了解施州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同时,它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美景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送施徽州二首》不仅是林表民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施州风土人情的赞美与记录。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研究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