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同末伏会众春园

七夕今同末伏辰,方塘陶暑集珍群。
娇莺万啭风前曲,秀岭千层水上云。
幽鹭倚蒲真入画,香荷擎酒不须熏。
天孙莫炫机头巧,倒载归来岂羡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夕今同末伏会众春园》是宋代诗人韩琦所作,这首诗描绘了夏日的景色和方塘中的禽鸟、水云等自然景象。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背景
  • 作者简介:韩琦,字稚圭,号赣溪,抚州临川人。他在宋仁宗时期开始仕途,以直言敢谏而著称,曾任枢密使、宰相等职。他的文学作品多样,其中《七夕今同末伏会众春园》便是其诗作之一。
  • 创作时间:此诗创作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末伏”期间,这是中国古代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这个时期通常有各种节日或聚会活动,如七夕节等。
  1. 诗词原文
  • 原文内容
    七夕今同末伏辰,方塘陶暑集珍群。
    娇莺万啭风前曲,秀岭千层水上云。
    幽鹭倚蒲真入画,香荷擎酒不须熏。
    天孙莫衒机头巧,倒载归来岂羡君。
  • 诗句解释:这首诗共四句,每一句都描绘了一个不同的场景,展现了一个热闹而又宁静的夏日聚会场面。首句“七夕今同末伏辰”点明了时间和主题,七夕节与末伏天的相交。第二句“方塘陶暑集珍群”描述了在炎热的夏天里,人们聚集在清凉的方塘周围,享受着凉爽的泉水和丰富的鸟类。第三句“娇莺万啭风前曲”,通过鸟儿的鸣叫和风的节奏,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美。第四句“秀岭千层水上云”,则进一步扩展了画面,描绘了山脉和水的美景。最后两句“幽鹭倚蒲真入画,香荷擎酒不须熏”,以静景衬托动景,增添了一份雅致。最后一句“天孙莫衒机头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赏和对世俗繁华的超脱,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韩琦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的画面,让读者能够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与热闹并存的氛围。
  • 意象丰富:诗中的“娇莺”、“秀岭”、“幽鹭”等意象都非常生动,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 语言优美:韩琦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流畅又具有美感。
  1. 文化意义
  • 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传说源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韩琦在此诗中提及七夕节,可能是为了强调自然界的生命力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自然美的赞美:诗中的自然景象是对大自然之美的一种赞美。在现代社会,这种自然美的发现和赞美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要保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 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韩琦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

《七夕今同末伏会众春园》不仅是一首描写夏日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