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筵散雨馀见月色

正苦中秋暝雨侵,忽惊凉月绽云深。
壶光未透冰涵玉,鉴影微昏藓上金。
彩笔怨吟几绝望,巨觥酣战欲重寻。
孀娥似慰人心郁,时放蟾辉漏薄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筵散雨馀见月色》是一首由宋代诗人韩琦创作的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雨后景色,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及文学家。曾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他的诗作多反映其政治生涯和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性。
  1. 诗歌原文
    正苦中秋暝雨侵,忽惊凉月绽云深。
    壶光未透冰涵玉,鉴影微昏藓上金。
    彩笔怨吟几绝望,巨觥酣战欲重寻。
    孀娥似慰人心郁,时放蟾辉漏薄阴。

  2. 诗句解析

  • 正苦中秋暝雨侵:描述了中秋时节的大雨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不快。
  • 忽惊凉月绽云深:表达了在雨后的夜晚,月光突然穿透云层,给人带来惊喜和感动。
  • 壶光未透冰涵玉: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下,水面如同被冰覆盖,显得晶莹剔透。
  • 鉴影微昏藓上金:通过“藓上金”这一细节,表现了月光照射下的苔藓仿佛镶嵌着黄金,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彩笔怨吟几绝望:反映了诗人在写作时的心情,可能是对某种情况感到失望或者无奈。
  • 巨觥酣战欲重寻:描写了饮酒的场景,酒力足以让人忘却一切烦恼,重新开始寻找生活的乐趣。
  1. 创作背景
  • 韩琦的这首诗可能是在其担任官职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在任职期间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状态。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和深邃思考。
  1. 艺术特色
  • 韩琦的诗歌注重景物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在语言表达上,韩琦简洁明了,直抒胸臆,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效果。

《中秋筵散雨馀见月色》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诗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