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德凋零尽,惟公尚典型。
遂无宣室对,徒有景钟铭。
志欲兼三代,文皆刺六经。
何由瞻傅说,但觅泰阶星。
故枢密郑公挽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故枢密郑公挽词》是宋代诗人韩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从作品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解析这首文学作品:
- 作品背景
- 创作时期:《故枢密郑公挽词》是韩驹在宋宁宗嘉定年间(约公元1208年至公元1225年)所作,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倾向。
- 作者生平:韩驹,字子苍,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局势多变,文人往往面临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 历史事件:这首诗可能是在郑国的去世或其政治生涯结束后不久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老臣的哀悼以及对国家政治状况的担忧。
- 作品内容
- 主题:诗歌主要表达了对郑公(即郑国)的哀悼之情以及对过去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通过描绘郑公的形象及其政治成就,诗人展示了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治国才能。
- 艺术特色:韩驹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志欲兼三代,文皆刺六经”等,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着对逝去先贤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透露出对当前政治环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作品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韩驹的《故枢密郑公挽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人广泛研究和传颂。它不仅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
- 文化传承: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和文化价值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枢密郑公挽词》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诗人韩驹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