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若虚下第归湖南

时人会傍高门走,独肯来游翰墨场。
已有哲兄如叔度,定知吾子胜文强。
长淮白浪摇春枕,故国青山接夜航。
乞得功名归遗母,未应深羡绿衣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黄若虚下第归湖南》是一首唐代诗人韩驹创作的送别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韩驹(1180-1135),字子苍,仁寿(今属四川)人。他徙居汝州(今河南临汝)。韩驹在徽宗政和二年(1112)被召试,赐进士,任秘书省正字,累迁至中书舍人。宣和六年(1124),为元祐曲学,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卒。著有《陵阳集》。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人生感慨。

  2. 诗歌原文

时人会傍高门走,独肯来游翰墨场。
已有哲兄如叔度,定知吾子胜文强。
长淮白浪摇春枕,故国青山接夜航。
乞得功名归遗母,未应深羡绿衣郎。

  1. 诗歌解析
  • 时人会傍高门走:这句表达了社会对于名门望族的追捧和追逐,暗示了社会的名利观念和人际关系。
  • 独肯来游翰墨场:韩驹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愿意投身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
  • 已有哲兄如叔度:这里的“哲兄”指的是贤明的兄长或者是智者,而“叔度”则是指东汉名士刘表,用来形容韩驹的才华出众。
  • 定知吾子胜文强:诗人自信自己的文学才能超过常人,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 长淮白浪摇春枕,故国青山接夜航: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家乡的思念,又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 乞得功名归遗母:表达了诗人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功名,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 未应深羡绿衣郎:诗人认为自己并不羡慕那些身着绿衣、享受着荣华富贵的人,而是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学创作和人生经历。

韩驹的《送黄若虚下第归湖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情感与深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于人生、艺术、社会等方面的思考与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