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思聪

欲问琴聪水镜篇,朅来端为著幽禅。
五更下马呼残梦,数面成亲似宿缘。
伏脑怜君有犀骨,腾身笑我不鸢肩。
白头奔走襄阳道,空诵新诗忆浩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思聪》是宋代诗人韩驹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艺术的独特感悟。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欲问琴聪水镜篇,朅来端为著幽禅。五更下马呼残梦,数面成亲似宿缘。伏脑怜君有犀骨,腾身笑我不鸢肩。白头奔走襄阳道,空诵新诗忆浩然。

  2. 诗歌背景

  • 韩驹(1180-1135),字子苍,仁寿人。他于宣和年间曾入仕元祐曲学,后因政治变故被罢免。韩驹的仕途虽多曲折,但其文学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的诗词作品多表现出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理解。
  1. 诗歌主题
  • 《次韵思聪》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遭遇,反映了宋代文人在动荡时代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审美趣味。
  1. 艺术手法
  • 韩驹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情感真挚而深沉。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深邃的艺术境界。特别是诗中的“五更下马呼残梦”,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夜晚醒来时的情景,以及他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感慨。
  1. 文化价值
  • 《次韵思聪》不仅在文学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在历史文化传承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韩驹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对研究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韩驹的《次韵思聪》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也是宋代文人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