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会傍高门走,独肯来游翰墨场。
已有哲兄如叔度,定知吾子胜文强。
长淮白浪摇春枕,故国青山接夜航。
乞得功名归遗母,未应深羡绿衣郎。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释:
- 送黄若虚下第归湖南:这是第一句,意为送别黄若虚在科举考试落榜后返回湖南。”下第”是指科举考试失败,”归湖南”则是回到自己的家乡。
- 时人会傍高门走,独肯来游翰墨场:这是第二句,意为其他人都去拜访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家,而你却选择来到书香四溢的文墨之地。”傍高门”指的是依附于权贵之家,”翰墨场”则是指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通常也指代科举考试的地方。”独肯”表明作者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同。
- 已有哲兄如叔度,定知吾子胜文强:这是第三句,意为你已经拥有一位像张叔度那样的智慧兄长(张叔度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相信我的儿子(这里可能是指诗人自己的孩子)在文学上一定能够超过你。”哲兄”指的是智慧、有学问的兄长,”叔度”指的是东汉时期张良的弟弟张叔度,他以学识渊博著称。”文强”在这里指的是文学才能很强。
- 长淮白浪摇春枕,故国青山接夜航:这是第四句,意为长江边的淮水波涛滚滚,如同春夜中的枕头一般摇晃着,而远方的故乡青山与夜晚的航行相接。”长淮”指的是长江,”白浪”指的是江面上的波浪。”春枕”可能是诗人夜晚休息时的场景,象征着宁静和平和。”故国青山”则指的是诗人的故乡。
- 乞得功名归遗母,未应深羡绿衣郎:这是第五句,意为我得到了功名之后,将功成名就地回家孝敬母亲,因此我不会羡慕那些穿着绿衣服(可能是指平民或者低级官员)的郎官。”乞得功名”意味着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功名,”遗母”指的是回家看望母亲。”绿衣郎”在这里指的是那些穿着绿衣服的郎官,也就是低级官员。
译文:
送别黄若虚,他在科举考试失败后回湖南。众人都会去拜访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家,而你却选择来到书香四溢的文墨之地。你已经有了一个智慧的兄长,我相信我的儿子在文学上一定能超过你。长江边的淮水波涛滚滚,如同春夜中的枕头一般摇晃着,而远方的故乡青山与夜晚的航行相接。我得到了功名之后,将功成名就地回家孝敬母亲,因此我不会羡慕那些穿着绿衣服的郎官。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黄若虚落榜后归乡的祝福和鼓励。诗中通过对黄若虚的描写和对其成就的期待,表达了对朋友未来成就的肯定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展现了自己对知识的重视和对道德品质的追求。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