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宁陵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便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泊宁陵》是宋代诗人韩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下是对《夜泊宁陵》的介绍:

  1. 创作背景:《夜泊宁陵》是韩驹于北宋末年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韩驹作为南宋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还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夜泊宁陵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迷茫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诗歌原文: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毶毶。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3. 诗句解析

  •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船只行进的速度和壮阔的江海景观。诗人用“日驰三百里”来形象地表达时间流逝之快,而“扁舟东下更开帆”则描绘了船只在江面上的快速移动和启航的场景。这种描述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活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迫切和不安。
  •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毶毶。 这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宁陵的景象。诗人选取了“老树”和“寒花”这两个意象,通过“挟霜”和“垂露”等动作,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宁静的氛围。同时,“鸣窣窣”和“落毶毶”则通过声音和质感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夜晚自然界的静谧之美和诗人内心的孤寂感。
  • 水色天光共蔚蓝,身在何方恍若梦。 最后两句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这里使用了“水色天光共蔚蓝”,既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隐喻了诗人心境的宽广和超脱。而“恍惚不知身何处”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困惑和迷惘。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歌达到了一种哲学上的深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独特感悟。

《夜泊宁陵》不仅是韩驹诗歌创作中的一部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宝贵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人生理解。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写和深情抒发,传递出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