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便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四句,首二句描写了船在汴水东下的动态,第三句点题,夜泊宁陵;第四句描绘了船上所见到的景色;末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受。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清远空灵。

【答案】

夜泊宁陵

(1)

汴水:指汴河。汴河是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流经今河南开封等地。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便开帆:汴河两岸有名胜古迹,如宋太祖的封禅台、五代周世宗的显应宫等,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到了汴河入黄口的地方就启行扬帆,继续前行。

译文:汴河水面上的船只像箭一样飞驰,向东行驶三百里,然后扬帆启行。

(2)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早晨离开杞国时,西北风吹拂着微凉的晨曦;夜晚停泊在宁陵的时候,天上一轮明亮的月亮正高挂南天。

译文:早晨离开了杞国,西北的风还带着微凉的晨曦;夜晚停泊在宁陵时,天空中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

(3)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岸边的老树枝条上挂着晶莹的霜珠,发出沙沙的声音;岸边的野花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烁烁;一丛丛野花随风摇曳,洒下纷纷的花瓣;一阵微风吹过,花片飘落下来,如同雪絮纷飞。

译文:岸边的老树枝条上挂着晶莹的霜珠,发出沙沙的声音;岸边的野花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烁烁;一丛丛野花随风摇曳,洒下纷纷的花瓣;一阵微风吹过,花片飘落下来,如同雪絮纷飞。

(4)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我站在船上,看着那浩渺的水波与湛蓝的天空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竟不知身在何处。

译文:我站在船头,看着那浩渺的江水与湛蓝的天际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竟不知身在何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960年秋天从金陵(今南京)去扬州途经汴河时的即兴之作。此诗写景抒情,意境清远,笔调空灵。前二句写航行中的所见:船只在汴水上疾驶,扬帆启航;日出时,已到达汴河进入黄河的一段。后二句写夜间泊船时所见:夜幕降临,明月高悬,照临着静谧的宁陵城。后二句又由景及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汴水”句,“汴水日驰三百里”,点明地点、时间,写出了船在汴水上疾驶的情景。“扁舟”三字,既写出了船的大小、形状,又突出了船行进的速度。“便开帆”,写出了船行的速度和扬帆启航的时间,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情的舒畅。

“旦辞”二句承上启下。清晨告别杞国时,西北风还很凉爽;夜晚停泊宁陵时,天上一轮明月高挂在南天。这一句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风微北”“月正南”,不仅写出了景物特征,而且通过景物的变化表现了诗人的心情的变化。

“老树”二句写岸上的所见:岸边的老树枝条上挂着晶莹的霜珠,发出沙沙的声音;岸边的野花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烁烁;一丛丛野花随风摇曳,洒下纷纷的花瓣;一阵微风吹过,花片飘落下来,如同雪絮纷飞。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在船上看到的景象。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景物仿佛有了生命:老树上挂着霜珠,仿佛在低语;野花上挂着露珠,仿佛在微笑;花片飘落下来,仿佛在空中翩翩起舞……这些景物都是静止不动的,而诗人看到的却是它们在运动,仿佛是在向诗人问讯。这一景象给诗人带来了愉悦的感觉。然而诗人很快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悠然不悟身何处”。他感到迷惘不解的是:我究竟身在何处?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受。

“水色”二句写眼前的景色:浩渺的水波与湛蓝的天空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竟不知身在何处。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默然自失,吾其庶几与!”这一句既是对眼前景象的赞叹,又是对自身遭遇的感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