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寻山每见携,鹤林问法更追随。
本无物累那成癖,肯借人书未必痴。
食粥往年容乞米,一樽今日细论诗。
邗沟好去春风暖,莫忘椎冰共载时。
诗句释义与赏析
- “京口寻山每见携,鹤林问法更追随。”
- “京口”指的是江苏省镇江市的古称。在古代,京口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佛教和道教交流的中心之一。因此,这里的“寻山”可能指的是寻找或研究佛教或道教的教义。
- “每见携”,“每”表示频繁,“见”是看到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生活中,依然不忘寻找或研究佛教或道教的教义,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坚持。
- “鹤林”,鹤林寺,位于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问法”,即向佛法寻求指导。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忘向佛法寻求精神上的指引和安慰。
- 整体来看,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忘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安宁。
- “本无物累那成癖,肯借人书未必痴。”
- “物累”,即物质上的困扰或拖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欲望的看法。他认为,过多的物质欲望会成为一种负担,而这种负担并不是因为贪婪,而是由于无法摆脱的欲望所导致的。
- “本无物累那成癖”,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看法。他认为,只有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 “肯借人书未必痴”,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借阅书籍的看法。他认为,即使有人愿意借给他书籍,他也不一定会觉得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相反,他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有益的行为,因为他可以从书中获取知识和智慧。
- 这两句诗展示了诗人对于学习和知识的态度:他并不认为仅仅为了获得知识而借阅书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有益的行为。
- “食粥往年容乞米,一樽今日细论诗。”
- “食粥往年容乞米”,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过去的场景:在过去的日子里,诗人经常需要向别人乞讨粮食来维持生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艰难。
- “一樽今日细论诗”,这两句诗则描绘了现在的景象:现在诗人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可以自己购买粮食,也可以请朋友一起来饮酒品诗。这反映了诗人生活状态的变化和他对诗歌的喜爱。
- 从这两点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经历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而他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
-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变迁的感慨和对于诗歌的热爱。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同时也要不断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
- “邗沟好去春风暖,莫忘椎冰共载时。”
- “邗沟”,指的是古代的扬州地区,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地留下了足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扬州地区的思念和对那里的朋友的怀念。
- “春风暖”,这两句诗描绘了春天的温暖景象。春天是大自然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们心情愉悦、充满活力的季节。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 “莫忘椎冰共载时”,这一句诗的意思是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朋友们。这句话强调了过去的友谊和回忆的重要性。
-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过去和朋友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时光,同时也要珍视过去的朋友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