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徐翰林

远闻仙伯上神山,始觉升平气象还。
一梦休论玉堂事,两行曾缀紫宸班。
想烧椽烛书天诏,看剪花騣出帝闲。
尚忆平生故人否,夜驱黄犊在田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徐翰林》是一首由宋代诗人韩驹所作的诗,该作品弘扬国学,传承文化。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具体内容、主题、背景以及鉴赏进行详细阐述:

  1. 诗歌原文
    远闻仙伯上神山,始觉升平气象还。
    一梦休论玉堂事,两行曾缀紫宸班。
    想烧椽烛书天诏,看剪花𮪣出帝闲。
    尚忆平生故人否,夜驱黄犊在田间。

  2. 主题解析

  • 政治抱负与隐逸生活:诗中“始觉升平气象还”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感慨。然而,对于是否应沉溺于朝廷的繁华生活,诗中流露出一种矛盾感——既向往权力中心,又渴望逃离尘世纷扰。
  • 文学追求与个人修养:诗人通过“想烧传烛书天诏,看剪花𮪣出帝关”描绘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美的欣赏。这种追求不仅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 友谊与乡土情感:“尚忆平生故人否,夜驱黄犊在田间。”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旧日朋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这种乡土情怀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持有的情怀,反映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1. 背景概述
  • 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文治武功并重,文化艺术发展繁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倾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 作者介绍:韩驹,字叔夏,号东篱,是宋代著名的词人、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多反映现实生活和内心感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1. 文化意义
  • 传承文化:《次韵徐翰林》作为宋代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这对于后世了解宋代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 启发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引发读者对文人身份认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有助于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次韵徐翰林》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志向的诗歌,更是一幅展示宋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画卷的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个人情感,进一步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