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志于道,出处非一端。
伊尹负鼎俎,颜渊乐瓢箪。
斯自理适当,匪缘情所安。
超然达者致,邈矣谁可攀。
嗟嗟狂若狷,徇已缺其完。
轩冕死不释,山林趋不还。
我爱邵夫子,醇气充见颜。
群经究彼邃,古史阅而删。
不为诡异行,已蹈时俗难。
逃名去其奥,筑室伊洛间。
抱业舍仕进,竭心奉亲欢。
修竹当环堵,寒流日潺潺。
问谁从之游,结驷款其关。
兹予久欣慕,欲往良独艰。
幸君适河内,至此解征鞍。
僚友恃交旧,屈致及门阑。
前迎倒我屣,布席罗雕盘。
高谈未一二,长揖忽归骞。
不意馈双鲤,剖腴出琅玕。
何以报嘉惠,永怀金与兰。
答寄尧夫先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寄尧夫先生》是宋代文学家韩绛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韩绛,字君载,号颍川,是北宋时期的官员。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答寄尧夫先生》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诗句,展示了作者对“道”的追求和人生的体悟。
这首诗的字面含义表达了一种人生哲学。诗中“君子志于道,出处非一端”,意味着真正的君子追求的是道德和真理,而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这种追求是超越世俗的,不是通过权力或财富来衡量的。这与韩绛的政治生涯相呼应,他在政治舞台上以正直和清廉著称,他的一生也证明了这种高尚的道德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比较来深化其主题。“伊尹负鼎俎,颜渊乐瓢箪”,伊尹曾是商朝的大臣,但他选择了放下权力,隐居山林,而颜渊则乐于过着简朴的生活。这两个例子展示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伊尹的选择反映了他对社会责任和个人信仰之间冲突的处理,而颜渊则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这首诗还体现了韩绛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斯自理适当,匪缘情所安。”这两句表明,真正的自我实现不是基于外在环境或个人欲望,而是基于对“道”的理解和接受。这种理解超越了物质和名利,达到了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也体现在他的政治活动中,展现了他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抱负。
《答寄尧夫先生》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韩绛个人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韩绛的政治理念、生活观以及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