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席自和

芗林逗月剪玻瓈,要索人闲饮与诗。
不饮清风嗤我俗,无诗明月怨人亏。
少陵正念西营日,越石方驱北狄时。
满目忧端无处说,且将醉口谩期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即席自和》是宋代诗人魏了翁的著名诗作,以月夜为背景,描述了在芗林赏月的情景,邀请友人一同饮酒作诗。下面将详细介绍《即席自和》: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魏了翁(1097年—1163年),字华父,号爱日斋主人,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西吉水,是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代。魏了翁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宋孝宗时期历任多个要职,对南宋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即席自和》原文如下:芗林逗月剪玻瓈,要索人闲饮与诗。不饮清风嗤我俗,无诗明月怨人志。少陵正念西营日,越石方驱北狄时。满目忧端无处说,且将醉口谩期期。
  • 翻译注释:这首诗的翻译版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在芗林中观赏月亮,邀请人们一同饮酒作诗。没有清风的高雅,也抱怨没有佳诗相伴,月亮似乎也在责怪他的才情不足。杜甫正在思考西营的日子,而岳飞则正在驱赶北狄。
  1. 诗歌赏析
  • 意象运用:魏了翁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如“芗林”象征着宁静美好的环境,而“明月”则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清高。通过这些自然元素,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 情感表达:诗中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才华未能得到施展的无奈。他自嘲没有清风的高雅,又抱怨没有佳诗相伴,月亮似乎也在责怪他的才情不足。这种深刻的自我批评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即席自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展现了诗人独到的艺术见解和深邃的情感世界。它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文字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还在于它所传递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
  • 历史影响:魏了翁的这首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个人才华,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首诗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机遇的时代。国家面临着北方民族的威胁,同时也需要内部稳定和发展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常常借酒抒怀,寄寓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 个人经历:魏了翁本人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政治改革者。他在任官过程中,致力于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即席自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更是魏了翁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展现了魏了翁的卓越才华和深邃的思想,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宋代文学和魏了翁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