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意入春晴,都是梅和柳。白白与青青,日映风前酒。
归去也如何,路上休回首。各自做新年,柳袅梅枝瘦。
生查子 · 梅和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生查子·梅和柳”并非是一首文学作品,而是词牌名。《生查子》作为唐教坊曲后被用作词调,具有多种别称如“相和柳”、“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月”以及“绿罗裙”、“楚云深”、“梅和柳”、“晴色入青山”等。这些别称揭示了该词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运用和发展。
《生查子》一词牌名最早可见于唐代,原为教坊曲之一,后来成为词调。宋代时,《生查子》这一词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作品,如五代牛希济的《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晏几道的《生查子·关山魂梦长》等等。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词坛的艺术表现,也展示了作者们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情感的独到感悟。
在文学史上,《生查子》一词牌见证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例如,吴文英的《生查子·稽山对雪有感》便是宋代词作中的经典之一,这首词通过登稽山赏雪景遥望苏州而引起对故人苏姬的思念,表达了深切的思亲及思乡之情。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词人在艺术上的精湛技巧,还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生查子·梅和柳》虽然不是一首完整的文学作品,但它是《生查子》这一词牌名的一个实例,代表着宋代词人对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感的细腻描绘。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展现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