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田待制诗

日落长安道,大野渺荒荒。
吁嗟秦皇帝,安得不富强。
山大地脉厚,小民十尺长。
耕田破万顷,一稔粟柱梁。
少年事游侠,皆可荷弩枪。
勇力不自骄,颇能啖乾粮。
天意此有谓,故使连西羌。
古人遭边患,累累斗两刚。
方今正似此,猛士强如狼。
跨马负弓矢,走不择涧冈。
脱甲森不顾,袒裼搏敌场。
嗟彼谁治此,踧踧不敢当。
当之负重责,无成不朝王。
田侯本儒生,武略今洸洸。
右手握麈尾,指麾据胡床。
郡国远浩浩,边鄙有积仓。
秦境古何在,秦人多战伤。
此事久不报,此时将何偿。
得此报天子,为侯歌之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田待制诗》是苏洵创作的一首宋代文学作品,展现了其深刻的历史感悟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他在年轻时开始发愤为学,后因科举考试多次不中而闭门苦读,终成为贯通六经、百家之说的学者。
  1. 诗歌原文
    日落长安道,
    大野渺荒荒。
    吁嗟秦皇帝,
    安得不富强。
    山大地脉厚,
    小民十尺长。
    耕田破万顷,
    一稔粟柱梁。
    少年事游侠,
    皆可荷弩枪。
    勇力不自骄,
    颇能啖乾粮。
    天意此有谓,
    故使连西羌。
    古人遭边患,
    累累斗两刚。

  2. 诗句解析

  • 日落长安道:这句描绘了日落后的景象,暗示着岁月流逝与国家的沧桑变化。
  • 大野渺荒荒:表达了诗人对广袤无垠的田野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世界的敬畏。
  • 吁嗟秦皇帝:通过呼唤秦始皇的名字,诗人表达了对古代帝王的批判,同时也反映出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渴望。
  • 山大地脉厚,小民十尺长:这两句诗突出了土地的肥沃和人民的勤劳,强调了国力的基础在于自然与民生。
  • 耕田破万顷:展示了农民辛勤耕作的情景,反映了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根本。
  • 一稔粟柱梁:描述了一年收获的粮食足以支撑家庭生计,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 勇力不自骄:赞美了士兵的勇气和力量,但也隐含了对他们不应自满的担忧。
  • 天意此有谓:表达了一种天命论的观点,认为国家的强弱是由天命决定的。
  • 古人遭边患,累累斗两刚:回顾了历史上的战争与苦难,指出这些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国家成长的代价。
  1. 创作背景
  • 苏洵在四十多岁时才开始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上田待制诗》这样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对儒学的深入研究和传播上。
  1. 文学价值
  • 《上田待制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苏洵作为一位文人的历史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

《上田待制诗》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思想的传达。它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和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注和对历史教训的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苏洵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