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大夫吴人到官之数月凿池引泉植芙蕖大变晋俗遂忘江湖之想作诗寄题芙蓉亭

先生腹有五车书,宜著天禄与石渠。
一日不可食无鱼,何不置之于江湖。
迩来得邑古塞隅,饮酪披毳如羌胡。
汾水浊恶山童枯,不知先生何为娱。
忽然寄诗遣长须,报我县圃开榛芜。
昔为沮洳今可潴,下灌粳稻池之馀。
清流映带红芙蕖,炯然不染先生如。
簿书扰扰徒喧呼,不妨行吟学三闾。
吏民已化愚溪愚,能和紫芝于蔿于。
教条自简俗自纾,三尺不犯鞭与蒲。
愿君越吟小踟蹰,晋楚未觉肝胆殊。
长短莫较鹤与凫,弹铗且缓归来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芙蓉亭记》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描述了清源大夫吴人到官数月,便凿池引泉,植芙蓉、芙蕖,大变晋俗,遂忘江湖之想,作诗寄题芙蓉亭的事迹。全文语言华丽,意境深远。

以下是文章的原文:

芙蓉亭记

清源大夫吴人至官之数,凿池引泉,植芙蓉、芙蕖,大变晋俗,遂忘江湖之想,作诗寄题芙蓉亭。

芙蓉出清涟,芙蕖生绿波,此二物者,乃晋人之常玩也。而吴人不以为意,乃命凿池,引泉,以种芙蓉、芙蕖。其始也,人皆以为非宜,而吴人独以为宜。其终也,人皆以为美,而吴人独以为美。

夫何为乎?岂其地之美哉?抑其水之美耶?抑其人也?吾不得而知也。然观其所以为之者,必有以异于人者也。

于是乎,吾闻其凿池也,以种芙蓉、芙蕖;其引泉也,亦以种芙蓉、芙蕖。其所以为之也,盖有以异于人者矣。

然而其所以为之也,又岂独在于芙蓉、芙蕖乎?虽然,吾未得而见其人也。

夫芙蓉、芙蕖者,天下之佳物也。然而吴人之种之也,不以自贵,不以自荣。其所以种之也,盖有以异于人者也。

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性焉。然而草木之人,又有其性焉。夫芙蓉、芙蕖者,固草木之性也。然而吴人之种之也,又不以其性,而以其志。其志者,岂其以芙蓉、芙蕖之性,而不自知哉?

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所归,而草木亦有其所归焉。然而芙蓉、芙蕖者,固草木之所归也。然而吴人之种之也,又岂以其归,而不知其志哉?

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理焉。然而草木亦有其理焉。夫芙蓉、芙蕖者,固草木之理也。然而吴人之种之也,又岂以其理,而不知其志哉?

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道焉。然而草木亦有其道焉。夫芙蓉、芙蕖者,固草木之道也。然而吴人之种之也,又岂以其道,而不知其志哉?

故君子之于物,有知其所归焉者,有知其所用焉者。然于此二者之中,又孰为贵乎?若夫芙蓉、芙蕖者,固草木之归与用也。而吴人之种之也,则又非以其所归与用也,而以其所志与志也。然则其为贵者,岂唯芙蓉、芙蕖乎?

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所托焉,而草木亦有其所托焉。然而芙蓉、芙蕖者,固草木之托与托也。然而吴人之种之也,又岂以其托,而无其所托哉?

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情焉。然而草木亦有其情焉。夫芙蓉、芙蕖者,固草木之情也。然而吴人之种之也,又岂以其情,而无其所情哉?

故君子之于物也,有知其所托焉者,有知其所用焉者。然于此二者之中,又孰为贵乎?若夫芙蓉、芙蕖者,固草木之托与用也。而吴人之种之也,又岂以其托,无其所托哉?

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志焉。然而草木亦有其志焉。夫芙蓉、芙蕖者,固草木之志也。然而吴人之种之也,又岂以其志,而无其所志哉?

故君子之于物也,有知其所托焉者,有知其所用焉者。然于此二者之中,又孰为贵乎?若夫芙蓉、芙蕖者,固草木之托与用也。而吴人之种之也,又岂以其托,而无其所托哉?

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志焉。然而草木亦有其志焉。夫芙蓉、芙蕖者,固草木之志也。然而吴人之种之也,又岂以其志,而无其所志哉?

故曰:知天者,不以人傲物;知地者,不以物骄人;知事者,不以势压人;知德者,不以己凌人;知人者,不以己慢人;知物者,不以己污人;知志者,不以己骄人。夫如此者,虽在卑贱之地,亦可以为君子矣。

是以吾闻吴人之种芙蓉、芙蕖也,而不知其为君子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