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苏公佐修撰知梓州

乘轺旧西蜀,出镇复东川。
父老知遗爱,壶浆定满前。
江山昔年路,旄节异邦权。
望重朝中旧,疆分剑外天。
岁登无猛政,蛮服罢防边。
去国身虽乐,忧时论独坚。
孤诚抱松直,汇进比茅连。
我亦相从逝,疏狂且自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苏公佐修撰知梓州》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其朋友苏公佐前往梓州任职而作的一首送别诗。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作以清新淡雅著称。
  • 在政治生涯中,苏辙曾任过多个要职,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宋哲宗时任宰相,但因直言进谏被贬。
  1. 诗歌原文
    乘轺旧西蜀,出镇复东川。
    父老知遗爱,壶浆定满前。
    江山昔年路,旄节异邦权。
    望重朝中旧,疆分剑外天。
    岁登无猛政,蛮服罢防边。
    去国身虽乐,忧时论独坚。
    孤诚抱松直,汇进比茅连。
    我亦相从逝,疏狂且自全。

  2. 诗意解析

  • 乘轺旧西蜀,出镇复东川:描述了苏公佐从四川到东川的仕途变迁,体现了他历经坎坷,最终得到晋升的历程。
  • 父老知遗爱,壶浆定满前:表达了当地百姓对苏公佐的深厚感情和热烈期待,以及民众对他即将到来的热烈欢迎。
  • 江山昔年路,旄节异邦权: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未来成就的肯定和鼓励。
  • 岁登无猛政,蛮服罢防边: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暗示了社会安定和边境安全的重要性。
  • 去国身虽乐,忧时论独坚:尽管苏公佐即将离开国家,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时局的关注却显得更为坚定。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实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国家的关怀。
  • 语言精炼:诗句简洁明了,用词精准,充分展现了苏辙作为文学家的高超技艺。
  • 情感真挚:诗歌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
  1. 历史背景
  • 《送苏公佐修撰知梓州》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哲宗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人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诗中的“东川”指的是当时的四川省东部地区,而“西蜀”则是四川盆地西部地区。这两地在当时分别归属于不同的政治体系,因此诗中的“出镇复东川”也暗指了苏公佐在不同地区的工作经历。
  1. 后世影响
  • 《送苏公佐修撰知梓州》不仅是苏辙个人的作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地方志的重要文献。
  • 诗中所蕴含的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社会的关心,至今仍然感动着读者,成为人们传颂的佳作。
  1. 文学价值
  • 《送苏公佐修撰知梓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苏辙作为文学家的才华,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 诗中的许多词汇和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如“壶浆”意为老百姓热情欢迎的酒食,“旌节”是指官员的官印和令牌等,都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1. 教育意义
  • 《送苏公佐修撰知梓州》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材。通过阅读这首诗,不仅可以了解到宋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
  • 诗中的“去国身虽乐,忧时论独坚”等句子,提醒人们在享受个人成就的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每个人学习和传承。

《送苏公佐修撰知梓州》不仅是苏辙个人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无论是对于文学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这首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教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