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宜宾见夷中乱山

江流日益深,民语渐已变。
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非汉。
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
峰峦若崖石,草木条干短。
遥想彼居人,状类麇鹿窜。
何时遂平定,戍卒从此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江寒晴不知,远见山上日。
    朦胧含高峰,晃荡射峭壁。
    横云忽飘散,翠树纷历历。
    行人挹孤光,飞鸟投远碧。
    蛮荒谁复爱,穠秀安可适。
    岂无避世士,高隐炼精魄。
    谁能従之游,路有豺虎迹。

  2. 诗意解析

  • 江寒晴知:“江寒”暗示冬日寒冷江水的颜色,“晴知”则表明诗人在晴朗天气下的感受。
  • 远见山上日:“山上日”指山中的阳光,“远见”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远观和感慨。
  • 朦胧含高峰:描述了山峰被云雾笼罩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
  • 晃荡射峭壁:用“晃荡”形容光线在峭壁上的反射,“射”则是光线直击的意思。
  • 横云忽飘散:描绘了天空中云彩的变化,突然之间消散的情景。
  • 翠树纷历历:形容树木翠绿而繁密,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行人挹孤光:指行人在黄昏时分只能抓住一点余晖行走,“挹”即舀取、抓取。
  • 飞鸟投远碧:描写飞鸟在傍晚时向着遥远的地方飞翔,“投”表示朝向。
  • 蛮荒谁复爱:表达了对荒僻之地的冷漠或不喜,“蛮荒”指的是未开化的地区。
  • 穠秀安可适:意味着美好但不适合生存的环境,“穠”是丰富的意思。
  • 岂无避世士:是否有人愿意隐居不出世,“避世士”指的是那些远离尘嚣、追求精神境界的隐者。
  • 高隐炼精魄:描述了高人隐士追求修炼的境界,“高隐”是指隐居生活。
  • 谁能従之游:询问谁能追随这样的隐逸之路,“从之游”表示跟随并实践这些理想的生活方式。
  • 路有豺虎迹:比喻现实中存在的险恶和危险,“豺虎”指凶猛的野兽,“迹”指痕迹或踪迹。
  1. 作品背景
  •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作于苏轼随其父苏辙再次进入京师期间,当时正值宋朝的政治变革期,苏轼因政治原因多次受到贬谪。
  • 诗中通过观察自然景色来抒发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现实生活的感慨。
  1.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批判。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 结构上采用了由远及近的写法,使得整首诗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苏轼的《过宜宾见夷中乱山》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他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