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监试举人

登科岁云徂,旧学日将落。
外遭饥寒侵,内苦忧患铄。
传家足坟史,遗说本精约。
群言久纷荡,开卷每惊矍。
居官忝庠序,授业止干籥。
朝廷发新令,长短弃前彟。
缘饰小学家,睥睨前王作。
声形一分解,道义因附托。
安行厌衢路,强挽就縻缚。
纵横施口鼻,烂熳涂丹垩。
强辩忽横流,漂荡终安泊。
忆惟法初传,欲讲面先怍。
新科劝多士,从者尽高爵。
徘徊始未信,炫诱终难却。
嗟哉守愚钝,几不被讥谑。
独醒惭餔糟,未信耻轻诺。
敢言折锋铓,但自保城郭。
有司顾未知,选试谬西洛。
群儒谁号令,新语竞投削。
虽云心所安,恐异时量度。
诡遇便巧射,晚嫁由拙妁。
谁能力春耕,忍饥待秋穫。
闻兄职在监,考较笔仍阁。
缩手看傍人,此意殊未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子瞻监试举人》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以及艺术特色:

  1. 文学价值
  • 主题深刻:《和子瞻监试举人》通过对科举考试中的种种现象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 语言精炼:诗中使用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以确保传达出最清晰的思想。
  • 意象丰富: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如“饥寒侵”、“忧患铄”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
  1. 历史背景
  • 宋代科举制度:这首诗创作于宋代,这是一个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科举考试的复杂性和应试者的心理状态。
  • 社会动荡:诗中提到“外遭饥寒侵,内苦忧患铄”,反映了社会动荡不安对士人心理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科举成为了士人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
  1. 艺术特色
  • 结构严谨:诗歌遵循传统诗歌的结构原则,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清晰的起承转合,使得整首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 意象生动:诗中的意象生动形象,如“传家足坟史”表达了士人的学术追求;“声形一分解”则描绘了科举考试中的学问被曲解的现象。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深刻感受以及对士人的同情,使得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
  1. 文化内涵
  • 儒家思想:诗歌中融入了儒家思想,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德、礼仪的重视,以及对知识价值的认同。
  • 时代反映:作为宋代文人的作品,《和子瞻监试举人》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时代文化的缩影,通过诗歌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1. 阅读体验
  • 情感共鸣: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科举制度中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和对读书人的同情,这种情感共鸣能够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
  • 启发思考:诗歌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如科举中的“缘饰小学家”等,可以启发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教育、权力、道德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可以看出《和子瞻监试举人》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反映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