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李倅钧访赵嗣恭留饮南园晚衙先归

城南高楼出乔木,下有方塘秋水足。
新霜未变草木鲜,晚日旋催梨枣熟。
雨荒松菊半榛莽,风老菰蒲初瑟缩。
门前大路多尘土,日中过客无留毂。
开门却扫如有待,下马升堂真不速。
劝我一振衣上黄,临风共倒樽中渌。
肴蔬草草意不尽,丝竹泠泠暗相属。
琳宫仙伯自闲暇,幕府粗官苦烦促。
晚衙簿领当及期,后堂车辖要须漉。
令人更愧东宫师,眷恋溪山弃华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李倅钧访赵嗣恭留饮南园晚衙先归》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作者、作品风格、内容和意义:

  1. 作者介绍
  •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颖滨遗老,世称苏子由、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在宋诗发展中成就很大。他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1. 作品风格
  • 苏辙的诗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作品,也有婉约派作品,其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性,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1. 内容解读:《同李倅钧访赵嗣恭留饮南园晚衙先归》通过描述南园秋日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以及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诗中通过对秋季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2. 文化影响

  • 《同李倅钧访赵嗣恭留饮南园晚衙先归》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人生哲学的理解。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辙的《同李倅钧访赵嗣恭留饮南园晚衙先归》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