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乐府二首野鹰来

野鹰来,雄雉走。苍茫荒榛下,毰毸大如斗。鹰来萧萧风雨寒,壮士台中一挥肘。
台高百尺临平川,山中放火秋草乾。雉肥兔饱走不去,野鹰飞下风萧然。
嵯峨呼鹰台,人去台已圮。高台不可见,况复呼鹰子。
长歌野鹰来,当年落谁耳。父生已不武,子立又不强。
北兵果南下,扰扰如驱羊。鹰来野雉何暇走,束缚笼中安得翔。
可怜野雉亦有爪,两手捽鹰犹可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襄阳古乐府·野鹰来》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苏轼生平: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号铁冠道人等,四川眉山人,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坎坷,但文才卓越,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词、散文、书画、书法等均有极高成就,被后人誉为“文坛巨擘”。
  • 作品风格:苏轼的词作以豪放派为主,其词风雄浑豪迈,意境开阔深远,善于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感慨。他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1. 诗词原文及注释
  • 原文
    野鹰来,雄雉走。苍茫荒榛下,毸毸大如斗。鹰来萧萧风雨寒,壮士臺中一挥肘。臺高百尺临平川,山中放火秋草干。雉肥兔饱走不去,野鹰飞下风萧然。嵯峨唿鹰臺,人去臺已圮。高臺不可见,况复唿鹰子。
  • 译文:野鹰来了,雄鸡也惊慌失措地飞走了。在荒凉的榛木丛中,一只大得像斗一样的野鹰展翅而来。随着阵阵风雨,鹰鸣声凄厉而寒冷。壮士站在高处的臺上,一挥手臂就能使周围的一切为之动容。臺高百尺,俯瞰着辽阔的平原,秋季里大火焚烧过的地方草已干枯。肥美的野鸡、兔子都跑得无影无踪,只有那只野鹰在空中翱翔,秋风中显得格外凄凉。曾经的呼鹰臺已经废弃,高高的臺不见了踪影,更不用说那些训练呼鹰的儿子们了。
  1. 诗词赏析
  • 意象描绘:《襄阳古乐府·野鹰来》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如“野鹰”、“雄雉”、“荒榛”等,形象地描绘出一幅自然界的图景。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词的艺术感,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自然之美以及与之相关的动物生态。
  • 情感表达:苏轼在词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词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 文化内涵:《襄阳古乐府·野鹰来》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诗词,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古代文化元素的运用,如「襄阳乐」与「上堵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苏轼创作这首诗时是在宋朝嘉祐五年(1060年)。这一时期,苏轼正处于中年时期的高峰期,他的政治生涯虽然多次受挫,但他的文学创作却达到了巅峰状态。这一时期的苏轼,不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经历了许多磨砺和探索。因此,他的作品多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诗词创作资源。从先秦时期开始,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一直受到人们的热爱和推崇。到了宋代,诗词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重要手段。苏轼所处的时代,正值宋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各种文学流派百花齐放,相互交融。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的诗词创作既有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发展。
  1. 相关研究
  • 学术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苏轼及其作品的研究。他们通过深入分析苏轼的诗词,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例如,有学者通过对《襄阳古乐府·野鹰来》的研究,揭示了苏轼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 现代传播: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苏轼及其作品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通过网络平台、图书馆等渠道,人们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苏轼及其作品。同时,现代传播技术也为苏轼诗词的解读提供了更多角度和深度。

《襄阳古乐府·野鹰来》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了解宋代文学和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个人风格和思想感情,也能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