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赵大年并侄十七秀才

晋公宾佐选,英毅冠朝端。
三日拂冠剑,一时增羽翰。
世家存器质,国论伫图难。
从此抛经卷,青毡拜近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赵大年并侄十七秀才》是宋代著名诗人苏籀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之情的深刻感受。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苏籀(?~1137),字叔瞻、子美,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学识渊博,擅长诗词歌赋。苏籀在政治生涯中也有着不俗的成就,他曾担任过多项重要职务,对当时的文坛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1. 作品原文
    君年有余富,我老渐来侵。
    莽苍麏鼯野,峙停鸾鹄音。

  2. 作品鉴赏

  • 主题思想:该诗通过对比诗人与赵氏家族成员的年龄差异和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和人生老去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文化差异,以及文人对于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追求。
  • 艺术手法:苏籀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莽苍麏鼯野”描绘了一幅野外景象,而“峙停鸾鹄音”则用音乐来形容鸟类的鸣叫声,使得整首诗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感。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 创作背景
  • 《留别赵大年并侄十七秀才》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社会文化较为繁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人阶层之间的竞争和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首诗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1. 历史文化意义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离别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体验,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留别赵大年并侄十七秀才》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1. 现代应用
  • 在当代,虽然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人们对于人生、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并未减少。这首诗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仍然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种精神的慰藉和思考的空间。

苏轼的《留别赵大年并侄十七秀才》不仅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生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思考,值得每一位读者深入品味和探讨。

相关推荐